林浩添,男,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治医师,擅长先天性白内障。目前临床工作主要负责先天性白内障小儿手术时机评估和术后疗效的观察。 中国是盲和视力损伤最严重的国家。林浩添博士对我国常见致盲眼病发病机理进行探索,提出眼组织发育异常或老化(先天或老年性白内障)、眼部感染(病毒、细菌和寄生虫)和眼免疫疾病(新生淋巴管)均属于miRNAs相关眼病,并揭示了相关眼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和疾病的临床转归变化规律。围绕上述研究,主持了国家自然基金等7个项目,总共发表学术论文43篇,以第一(或联合第一)作者在《Ophthalmology》和《IOVS》等眼科顶尖的SCI杂志发表论文18篇。特别是,2012年1月以第一作者在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Lancet》,IF值38.28)发表了眼吸吮线虫病例报告,获得当月在线阅读最大点击量,并被健康报等30家国内主流媒体报道。在科研转化应用中,以第二发明人获得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项和美国专利1项,参与编写或翻译眼科专著5部,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20多次,被7个国际著名杂志邀请为审稿专家,作为第9完成人获得2012 年广东省科学进步一等奖,作为第6完成人获得2013年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2013年被批准获得2014-2016年度广州市科技“珠江新星”。
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者、国际角膜塑形镜学会亚洲分会高级会员。擅长诊治青少年儿童近视、斜视、弱视,尤其擅长成人和儿童常规及疑难验光,对常规隐形眼镜及特殊隐形眼镜RGP验配,老视和渐变多焦点镜片验配,双眼视功能检查和训练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日本千寿制药株式会社北京代表处 首席代表
心血管内科专业,院党委书记,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硕士学位,毕业于青岛医学院。省介入心脏病学会委员。率先开展了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术、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心脏复律除颤器植入术、冠心病介入治疗、先心病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等技术。
男,1963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86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经济师,在山东省眼科医院成立以来的16年中,主要负责、参与2005年山东省眼科医院病房楼改造、2008年山东省角膜病防治研究中心立项、征地拆迁及建设装饰装修、2018年山东眼科博物馆规划建设等工作。
2015年生,现就读于山东省实验小学,学生,爱好钢琴、健身、游泳、阅读历史书籍和口才展示。2022年荣获山东省星海杯钢琴比赛省内三等奖,济南市第二十三届少年儿童七项技能大赛中荣获钢琴类三等奖。2023年被评为山东省实验小学全优生等称号。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擅长近视眼防控和干预;各种眼科术后(如先天性白内障、角膜移植、角膜屈光术后)的视觉矫正和训练;视疲劳的评估和干预;老视(老花)的个性化矫正;双眼视觉异常的诊断与训练;低视力康复。
浙江省特级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院长,全国模范教师,我国眼视光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首创“眼视光学教育的中国温州模式”。
现任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学部主任、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院集团总院长;眼视光学和视觉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眼视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药监局眼科疾病医疗器械和药物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近视诊疗与防控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教育部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团长、国务院学位办临床医学学科评议组专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眼视光医学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眼视光学专委会主任、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等。原温州医科大学校长(2002.5~2015.10)。
主持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百多项;发表SCI论文近300篇,授权发明专利近5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均排名第一),获何梁何利奖(2018年)和谈家桢奖(2018年);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多项;连续多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临床医学)榜单,H因子28,多年列全国眼科第一。创建并主编《Eye & Vision》、《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和《医学参考报眼科频道》。
主编眼视光学规划教材(国家规划教材共21本,共出三版),主编《眼科学》教科书(为国家规划教材、国家精品课程等)获全国首届优秀教材奖;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三项(排名第一两项、第二一项)。
瞿佳教授先后获得国家万人计划、国家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医院院长、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首批特级专家等称号;并获亚太眼科学会和中华眼科学会特殊贡献奖、杰出贡献奖等。鉴于瞿佳对中国乃至国际视光学教育的贡献,2012年美国视光学高等教育学会授予眼视光卓越领导奖;2002年美国新英格兰视光学院授予瞿佳荣誉博士学位,2013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曲利军教授,1975年9月6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04年毕业留校并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工作至今,现为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2011年博士毕业于青岛大学,师从谢立信院士。从事眼科临床工作逾20年,以角膜病与眼表疾病为特长,兼顾眼库工作。2015年获得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2018年成为首届龙江名医。中国民族卫生协会眼学科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委会青年委员暨眼表疾病学术协作组主任委员。
青岛眼科医院成立于1991年1月,是经省卫生计生委(原省卫生厅)批准成立的公立三甲眼科医院,院长由眼科学院士谢立信教授担任。医院拥有四大国家级平台,分别是国家卫计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联合建设单位、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以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定点医院。
Shandong Eye Institute, located in Qingdao, was founded as an affiliate of Shandong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in 1991, and has expanded into an integration of Shan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Ophthalmology (State Key Laboratory Cultivation Base), Qingdao Eye Hospital, Shandong Eye Hospital, Shandong Optometry Center, and China-Japan Friendship Cornea Center.
邵颖,男,景德镇人,江西省陶瓷艺术大师,国家一级技能大师,颜色釉陶瓷非遗传承人。景德镇市第十四届政协委员。江西省新联会理事,景德镇市新联会副秘书长,景德镇非遗保护协会副秘书长,景德镇美术家协会理事,海外华人美术家协会景德镇当代艺术研究院秘书长。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
敝宋,字洪军,性情中人,笔名,冷月。1964年生,大专文化,中共党员,工程师。现莒县公用事业管理服务中心任职,负责党建、工会、外来信访、诉讼答辩等工作。
吾,虽才疏学浅,然,心有远志,且,酷爱诗词、歌赋。明知文拙脑蠢,只为自娱自乐。几年来,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先后发表新闻报刊100余篇,有数篇作品在国家级报纸、刊物发表。期间,成功组建和创办了《莒县沭河公园志愿者协会》、国家《AAAA级》水利风景区,编辑诗集200余首,论文3篇,自编谱曲《美丽的沭河公园》、《沭河万代尽朝晖》、《赞老年大学》、《感恩父母》等歌曲。部分编写纳入县委宣传部《莒县文化艺术》。
2014年参入策划编辑了四中教科书《姿韵美》,被县教育局纳入教学课材;2015年被日照市市委评为“日照市优秀志愿者”;2018年被评为市级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国刊《风景名胜》发表了论文《建设美丽莒县-园林管理处在行动》;2020年参入编纂完成了《莒县建设志》;
诗曰:
宋氏门前官树多,
洪波渐起碎月影。
军汉秉性铁骨铮,
书情画意藏心中。
孙鹏锐,副主任医师,讲师。
国际角膜塑形学会亚洲分会(IAOA)会员
中国眼视光师杂志委员会资深会员
陕西省保健协会防盲专业委员会委员
陕西省保健协会眼视光专业委员会委员
陕西省国际医学促进交流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陕西省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视觉健康及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专业委员会委员
孙鹏锐,男,副主任医师,讲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期间辅修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从事综合眼科临床工作二十余年。目前着重于眼视光、近视防控方面的研究。曾在《中华眼科杂志》、《眼科研究》、《眼科新进展》、《中华全科医学》、《中国全科医学》、《职业与健康》、《中国眼镜科技杂志》等期刊杂志以第一作者发表多篇文章。
眼科和视光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院集团副总院长、首席医疗官,原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执行院长。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专家会员、角膜病学组委员,原角膜病学组副组长。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三次,主持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主持屈光手术领域国家“十五”攻关和眼科精密设备研发的“十二五”支撑等重大课题多项,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SCI收录150多篇,申请中国专利近40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6项。
主编教育部“十五”、“十二五”和“十三五”《屈光手术学》等多本教材,主译和参译屈光手术领域多本专著。培养和指导博士和硕士研究生200多名,博士后2名。
参与国家强制性标准《标准对数视力表》第一版制定和推广,主持该标准修订,制定出版第二版标准对数视力表国家标准,持续推进视力与视觉质量检测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和云化。“系列视力表的研发与应用”项目获2013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参与“中国眼视光学学科”的创建和发展,建设和推进了眼视光体系的医疗、教育和科研。2014年获中国眼科医师奖。2015年入选中国眼科近15年学术影响力18人榜。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王文吉教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科医院玻璃体视网膜病学科负责人,终身教授。现为《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主编、《中华眼科杂志》及《中华眼底病杂志》等八本专业眼科杂志的编委。
王雁 ,女,1962年出生于中国天津市,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眼科专家赵堪兴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医科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首届海河医学学者,天津市杰出人才,中华医学会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获得者。
现任天津市医学会眼科分会会长,天津市眼科研究所所长,天津市眼科学及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天津市眼科医院院长。创建南开大学眼科学研究院并任院长,南开大学医学院眼科教研室主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专家会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全国委员,原角膜病学组委员,现视光学组副组长。为美国东南大学、美国太平洋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客座教授。
为我国屈光手术开拓者之一,中国首例微创型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完成者;中国医师协会屈光手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21年国际“Expertscape” 角膜激光手术全球榜单排名第五,亚洲排名第一。国际屈光外科理事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Refractive Surgery (ISRS)国际理事,世界屈光外科和视觉科学学院(WCRS)成员。
长期致力于视觉科学、屈光矫正和屈光手术的相关临床和基础研究,较早地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先后将物理光学、生物力学等跨专业、跨学科理论和方法融入本领域解决临床问题,发表学术文章380余篇,SCI收录190余篇,授权国际及国家专利20余项,关键技术入选“中国眼科学十大进展”。主编专著《波前像差与临床视觉矫正》、《飞秒激光屈光手术学》、主译《视觉与眼科医学简史》《角膜生物力学—从理论到实践》等专著参编国内、外学术专著30余部,英文8部。
吴乐正 生于1935年,汉族,浙江绍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亚非眼科学会主席,《国际眼科杂志》《眼科学报》等名誉主编。曾任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眼科研究所所长,眼科教研室主任,首届卫生部眼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美国斯坦福大学、霍普金斯大学及美国国立眼科研究所访问学者及研究科学家等;德国慕尼黑马克西梅兰大学眼科医院宾客教授;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委员兼亚澳部部长;第28届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术会议主席,第12、14届亚非眼科大会主席、共同主席;《中华眼科杂志》副总编、《眼科学报》总编。
创建我国临床视觉生理实验室 (1959年) 及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视觉生理学组 (1987年), 创议建立“中山眼科中心” (我国第一家眼科中心、世界20家大眼科中心之一) (1983年) , 参加筹划奥比斯(ORBIS)眼科飞机医院首程访华 (1982年) 、我国首届国际眼科会议 (1985年)及全球华人眼科学术大会 (1998年) ,首建中山眼科中心黄斑病专科 (1986年) , 创议建立我国南通眼科博物馆 (1994年) 。
已发表学术论文280篇。编著《人工视觉》、《视网膜电图学》、《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临床多焦视觉电生理学》、《眼病微量元素临床及实验研究》、《眼部症状的鉴别诊断》、《临床眼黄斑病学》、《中华眼科学 (眼科全书)》第一卷主编(1996-2014年 第1-3版)、《WH色觉检查图》、《儿童色觉检查图》、《光明使者》。 Advances in Ophthalmology及Clinical Vsual Electroplhysiology等。
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优秀奖(1989年),卫生部、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1987~1990年,1992年);获卫生部优秀回国留学人员(1990年),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2年)等荣誉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第二届中山大学“感动杏林”十大人物之一(2017年)。获美国防盲研究会奖(1981年)、世界眼科基金会杰出服务奖(1982年)、亚洲-太平洋眼科学会杰出贡献奖(1991年)、美国视光学学会及神经视光学康复学会贡献奖(2000年)及神经视光学康复学会奖(2006年)、亚非眼科学会奖(2018年), 曾入选美国、英国、比利时、印度等人物志或者名人录(1994-2002年)。
吴静安教授,眼科角膜病专家。1956年始就职于北大医院眼科,历任眼科副主任、主任,现为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角膜病学组委员、中华眼科杂志等六种专业杂志编委。从事眼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四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擅长眼前节(外眼及角膜)疾病的诊治。
武耀红,男,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主任医师。
擅长白内障、青光眼、眼表疾病、泪道病、眼部整形与美容,尤其在处理复杂泪道手术上有独到之处。在眼和全身病以及高龄高危眼病患者,重症复杂眼外伤的救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一套合理高效的诊治流程,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医疗安全,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