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年月 1930/01/01 - 2012/01/01
郭静秋(1930-2012)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主任医师,教授,北京医科大学儿童视觉研究中心(儿童视力保护中心)主任,全国弱视斜视防治中心主任。小儿眼科学家,在小儿弱视、斜视领域的研究水平居国际前沿,是学科带头人。 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著作5部,《现代眼科手册》、《眼科手术学》、《实用眼科学》。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华眼科学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主任委员,《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主编,《中华眼科杂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眼科》、《眼科研究、上海眼耳鼻喉》杂志等编委,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学术委员。荣获国家卫生部科技成果甲级奖、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55年获光华科技基金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待遇。
生卒年月 1930/01/01 - 2008/01/01
吴景天(1930-2008)同志是我国著名眼科专家、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中国农工党党员,司局级离休干部,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吴景天教授祖籍辽宁,生于哈尔滨,医学世家。1951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40期。毕业后留校从事眼科工作,曾任一院眼科副主任、校学位委员会委员、农工党辽宁省委副主任委员。对眼科疑难重症的诊断.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眼底病.眼屈光不正及小儿斜视.弱视的诊治有较深的造诣。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三项.撰写科学论文数十篇并参编全国高等院校眼科学统编教材。科研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第四.五届常委、辽宁省眼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实用眼科杂志主编、中华眼科杂志和中华眼底病杂志编委。
生卒年月 1931/01/01 - 2010/01/01
严密(1931-2010)著名眼科专家、中华眼科杂志编委、中华眼底病杂志总编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教授,博士及博士后导师。1982至1983年美国Pennsylvania大学Scheie眼科研究所、John Hopkins大学Wilmer眼科研究所访问学者。曾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我国荧光家现底血管造影和眼底病激光治疗的开拓者之一,发表眼科专业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了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第四版《眼科学》、《眼科全书》第十卷神经眼科学、(中华眼科学》第十卷神经眼科学等专著。曾获中华眼科杰出成就奖,参与的“红宝石激光眼科治疗机研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生卒年月 1932/01/01 - 2001/01/01
李绍珍(1932-2001)眼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她在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她与美国国立眼科研究所合作,首次地对人类从胚胎到老年的主要晶体蛋白及其亚基进行研究,发现成人a晶体蛋白的聚集体较胚胎者大;首次发现人透明晶体中Y -蛋白各亚基量随年龄的不同而有变化,但总量恒定,在白内障品体中则减少。主编《眼科手术学》。
生卒年月 1932/01/01 - 1989/01/01
潘佩琨(1932-1983)广西南宁人,1956年毕业于第七军医大,分配到大坪医院任主治医师,讲师,1984年晋升为眼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989年晋升为眼科教授、主任医师。1979年入党,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任大坪医院眼科主任、教研室主任、党支部书记、硕士研究生导师及《中华创伤杂志》编委。 1988年在重庆开展第一例“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抗青光眼手术”,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与江苏眼科医疗器械厂联合研制测量前房深度微尺,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988年庆大霉素球内注射治疗化脓性眼内炎获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 发表眼科学术论文20余篇,1990年出版《儿童眼卫生与戴镜知识》专著一本。
生卒年月 1932/01/01 - 2000/01/01
沈潜(1932-2000) 1955年浙江医学院眼科学系本科毕业。分配到内蒙古自治区医院眼科任职,1973年起历任眼科副主任,主任。 1980年晋升眼科副主任医师,1987年晋升为眼科主任医师,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起任中华眼科学会内蒙古自治区分会秘书,后历任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曾任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眼科杂志》编辑委员,《内蒙古医学杂志》编审委员,《临床眼科杂志》编委。编著《新医眼科学》一书,先后参与了《中国中西医结合临床全书》《育人新典》。
出生日期 1933/01/01
嵇训传,男, 1955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1955年底~1994年2月在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任职。历任眼科教研室秘书、副主任、主任。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上海分会主任委员,中华眼科杂志副主编,国际眼科咨询委员会委员。曾参加编写《眼科全书》第26卷《眼科显微手术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眼科分卷》《眼科高校全国统一教材》本书中的有关章节。发表论文13篇。带教研究生四名(包括一名伊朗硕士生)。2002年被聘任为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终身教授。
出生日期 1933/01/01
汪宝麟(1933-逝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主任,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黑龙江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毕业后在哈大二院工作,一直从事眼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45年。在交感性眼炎,视网膜脱离方面取得进展,并开展了网脱光纤维定位术,引进眼科手术显微镜,开展显微手术及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科研课题5项,著有论文30余篇,参与编写3部著作,获省各级成果奖4项。
生卒年月 1935/01/01 - 2012/01/01
李子良(1935-2012)曾任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徐州市眼病防治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省、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中华眼科杂志副主编美国医学会眼科杂志中文版副主编主编《眼科进展》第一二卷,《眼科争论》、《眼科新编》,参编《眼科全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该书获中国新闻出版署1997奖和1998中央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著作。1968年设计成功我国第一台“冷凝器”用于白内障摘除,1973年研制我国第一台“裂隙灯显微镜”。专长眼病理和防盲,1992年国务院暨六部委授予防盲先进个人,1999年获“防盲杰出贡献”奖状,2005年受颁“中华眼科金苹果奖”表彰其眼科教育杰出成就。
生卒年月 1936/01/01 - 2013/01/01
李荣喜(1936-2013)汉族,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1961年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医疗系,曾任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主任、教研室主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委员,内蒙古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及主任委员,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眼外伤与职业性眼病杂志》编委、《内蒙古医学杂志》编委。从事眼科临床工作40年,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开展了多项眼科新业务,在近视眼治疗方面有较深的研究。在各种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13篇,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科技进步四等奖1项。
生卒年月 1936/01/01 - 2006/01/01
李志辉(1936-2006)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著名眼科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原副院长。1959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同仁医院工作;1984年任眼科副主任;1992年7月任同仁医院副院长。曾任全国眼科屈光学组常委;卫生部医疗卫生技术鉴定专家等社会兼职19项。 李志辉同志是我国著名的青光眼病专家和屈光学专家。他一生共发表论文89篇、文摘和译文102篇;主编和参编专著14部;撰写科普文章144篇,编写科普著作22册。荣获各项科技成果奖12项,在国内眼科界享有盛誉。他将医疗常规修订和管理制度的建立视为眼科发展运行的生命,主编了《眼科医疗护理手册》,参编过《眼遗传性疾病》。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李志辉创建了北京市第一所合资医疗机构——国际眼病诊疗中心,并相继建立了激光中心、白内障中心和屈光矫治中心。
生卒年月 1936/01/01 - 1997/01/01
卢启铭(1935-1997)眼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男,汉族。陕西省人。1961年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医疗系分配到附院,从市眼科临床工作。 曾任内蒙古医学院眼科教研室主任、附属医院眼科主任、全国防盲协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内蒙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内蒙公检法法医顾问、卫生系列高评委员会成员等职。先后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35篇,其中多篇文章获得自治区二、三等优秀论文奖。1980年获得内蒙古科技成果四等奖。业绩已载入《内蒙古当代医学人物志》和《当代高级医师大全》。
生卒年月 1936/01/01 - 2010/01/01
邱孝芝(1935-2010) 复旦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共产党党员。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后先后留学美国、德国。 曾任上海医科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眼科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主委、中华眼科学会角膜病学组副组长,《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名誉主编、上海市红十字眼库主任。1992年被国际眼球银行聘请为医学顾问。长期从事角膜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在角膜移植、角膜保存、角膜大泡、眼化学伤以及眼整形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先后发表论文60余篇。
出生日期 1936/01/01
徐杰,1936年生于黑龙江省望奎县,1959年毕业于沈阳中国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任职于吉林医科大学(后改为白求恩医科大学,现为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眼科,任住院医师、讲师(主治医师)、副教授。1984年任二院业务副院长。1990年调转任白求恩医大一院院长,兼医学一系系主任。1992年在一院晋级眼科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第五、第六届委员,第七届常委,第八届顾问,吉林省暨长春市医学会眼科专科分会副主委、主委、名誉主委及《眼科研究》编委,《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编委、副主编。
出生日期 1939/01/01
褚仁远,男,1939年6月22日出生浙江天台人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卫生部近视眼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常委.中华眼科学会视光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学遗传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为《中华眼科杂志》.《眼视光学杂志》和《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副总编辑。主要从事眼科遗传病的研究,特别在近视眼的临床防治和基础研究上具有极高的造诣,是我国隐性眼镜与眼屈光手术的开拓者之一,在国内最早开展后巩膜加固术. PRK. epi-LASEK等手术,并自行研制成功国产角膜接触镜和国产LASIK. Epi-LASIK手术刀具。曾在日本国顺天堂大学医学部.日本国临床眼科研究所以及原苏联莫斯科眼显微外科研究所深造.历年来共发表论文100余篇,编著与参与编写专著20余本,曾经在世界权威杂志《Nature Genetics》上发表白内障基因的论文。曾获得的奖励有: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6年),美国新英格兰视光学院国际视觉奖(2006年1、第六届香港国际眼科学术会议金奖(2006年). 第3届全球华人眼科学术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11届眼科学术大会金钥匙” 奖(2006年)、国际现代生命科学学会(美国) 成就奖(2005年),卫生部” 突出贡献中青年医学专家”称号(1999年) 及上海市育才奖(1999年)等。
出生日期 1941/01/01
冯克孝(1941-2001),山西省眼科医院副院长、眼科专家、共产党员。连续4年深入贫困山区武乡县,为患者做手术120多例,被誉为“光明使者”。这张照片拍摄于1992年,冯克孝在武乡县中医院为患者做手术时,刊登在1992年8月17日《光明日报》,并加标题:“光明使者”。后来,冯克孝升任山西省眼科医院副院长。2001年10月22日,他率领医疗队赴山西省五寨县扶贫义诊途中发生车祸,不幸因公殉职 ,终年61岁。
出生日期 1942/12/12
谢立信,山东莱州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名誉院长、山东省眼科研究所所长、青岛大学眼科学院院长、山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和济南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医学与生命学院院长。兼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眼科杂志》副总编辑。1965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医疗系,同年到潍坊医学院眼科任教。是该院眼科的创始者,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1987-1988年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眼科中心从事角膜病博士后研究。1991年在青岛创建山东省眼科研究所,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为首获国家和省级科技进步奖12项和国家发明专利3项。出版国内首部《角膜移植学》专著和主编国内首部《人工晶体植入学》。另主编、主译和参编书籍 l4 部。在国内外眼科杂志发表学术论文 302 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中华眼科杂志》发表论文81篇,居国内之首,以第一作者或通迅作者发表被 SCI 收录国外发表论文 75 篇。完成角膜移植手术和白内障手术各万余例。先后承担国家 "863"和 "973"子课题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共 25 项。1999 年获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眼科杰出成就奖,2004 年获中美眼科学会"金钥匙奖"。现为《中华眼科杂志》等12 种眼科杂志副总编、编委、美国眼科学会国际会员、国际眼表疾病学会理事、亚太地区角膜病及屈光手术学会理事。
出生日期 1944/01/01
赵家良,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教授。他于1970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81 年毕业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医学硕士学位。他曾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和美国南加州大学Doheny眼科研究所.日本名古屋病院学习四年半。主要专长为青光眼,同时在眼病流行病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1年起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眼科研究中心主任,2002~2005年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主任。赵家良于1996年起任第六届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委员会,2000年后他担任第七届,第八届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主任委员、防盲学组组长,2001年起担任中华眼科杂志总编辑。此外,还于2003年起担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康复协会副理事长,2002年起担任中国医师协会理事,2005年起担任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会长。2004年他当选为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为亚太眼科学会理事会理事,2006年当选为国际眼科理事会理事。赵家良获得国内外多项奖励,1987 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获Carl Kupfer国际防盲奖,2002 年获亚洲太平洋地区白内障屈光手术学会杰出成就奖,2003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眼科学会奖.2005年获中华眼科杰出成就奖, 2007年获亚太眼科学会Arthur Lim奖。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专家。获医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眼科工作。先后任主治医师、助理研究员、副主任医师,1994年4月晋升为主任医师,1994年5月起担任眼科副主任的工作。
出生日期 1945/01/01
何守志,1945年11月出生。历任全军眼科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副主任、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等职,硕士、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技术二级教授。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一直从事眼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在显微手术基本技术、囊外白内障摘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等方面有较深造诣。近年来,在老年黄斑病变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取得很多科研成果。先后在《中华眼科杂志》等专业杂志发表论著、综述、专家述评等140余篇,获中华眼科杂志创刊50周年发表论著全国排名第三、近5年排名第二。著有《白内障及其现代手术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学》、《晶状体病学》,并主编了《眼显微手术》、《实用眼科诊疗手册》、《眼科手术图谱》、《临床眼科学》、《中华眼科学》白内障分卷等专著。先后获军队及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各级优秀论文奖5项;荣获2005年亚太白内障及屈光手术医师学会颁发的年度金奖-杰出贡献奖,及2007年度中美眼科学会金苹果奖;入选1995年23版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略词典,受聘为美国名人传略研究所资深顾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生卒年月 1945/01/01 - 2013/01/01
孙乃学(1945-2013)医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在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部留学三年余。曾任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眼科主任,西安医科大学眼病研究所所长。 主要从事各种眼科疑难病的诊断与治疗,在眼科疾病的治疗领域颇有建树,尤其对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等手术治疗技术精湛。国内外发表论文60余篇。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8项。在国内外首次证明并提出了α1受体"眼压亚型"和"瞳孔亚型"的新概念,指出α1受体阻断剂和I1 受体激动剂作为青光眼治疗药物的可能性。建立了脱三叉神经支配眼的动物模型,证明了兔眼房水排出的葡萄膜巩膜途径,并进行了该途径房水流量的测定。进行了青光眼新型滤过术的研究和抗瘢痕形成的研究等。主要从事青光眼的防治与眼保健,如发病机理,早期诊断,新药和新手术方法的开发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