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年月 1923/01/01 - 2004/01/01
尹素云(1923-2004.),女,江苏省徐州市人,眼科学专家,原解放军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历任南京大学医学院眼科医师、助教,第三、四、五军医大学眼科主治医师、讲师,解放军总医院眼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副教授、教授、专家组成员。是中华眼科学会第二届常务委员,中华眼科杂志荣誉编委,全军泪液组顾问。长期从事眼科疾病的诊治研究、教学和医疗保健工作。对泪器及其周围组织的组织解剖结构进行了系统的实验和临床方面的研究,填补了我国人泪器组织解剖结构数据等方面的空白。1979年在我国率先开展泪道病的显微外科手术、并根据解剖特点设计了三种治疗泪道阻塞的手术,改进和创新了手术方法。曾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
生卒年月 1923/01/01 - 2009/01/01
章应华(1923-2009)教授为我国杰出眼科专家,曾任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眼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肌组委员、眼屈光学组顾问,2013年获中华眼科学会西部贡献奖,是陕西省及西北地区斜视与小儿眼科的奠基人之一。
生卒年月 1923/02/22 - 2023/01/19
金秀英,女,北京同仁医院眼角膜组主任医师。194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1948年至今就职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医师。曾历任同仁医院眼科角膜病组组长、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微生物学研究室室主任、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所长。 1979年开始曾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前首都医科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北京分会秘书、《中华眼科杂志》、《眼科研究》、《眼科》杂志编委、国际接触镜教育者协会亚太地区副主席。专业特长为感染性、免疫性眼病、结膜病、角膜病的临床诊疗与会诊。开展实验室眼科微生物学、细胞学、免疫学及抗感染眼用药物研究。发表论文70余篇,参编《眼科新编》、《现代临床病毒学》、《眼科全书》等。沙眼防治研究曾获全国医药卫生科技大会奖,沙眼研究获卫生部乙级科学进步奖,角膜病等研究多次获北京市科技成果奖。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005年获中美眼科学会颁发的中华眼科金钥匙奖。
出生日期 1924/01/01
宋琛(1924-2009)1945年入伍,1947年入党,1945年毕业于辽宁盛京医科大学。解放前任中国医大外科教员、东线26医院副医务科长,关东医学院外科讲师。曾参加解放东北多次战役的伤员救治,并培训战伤外科医师,荣立三等功。解放后参加抗美援朝整形外科手术队并荣立集体一等功。 曾任北京人民医院外科医生、北京友谊医院眼科主任、兼任北京第二医学院眼科教研室主任,此间,曾在地拉那执行中阿科技75号协定。任解放军总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教授期间荣立三等功。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眼伤巡回医疗指导。
生卒年月 1924/01/01 - 2015/01/01
张汗承(1924-2015)安徽绩溪人,教授,主任医师。被誉为“泪液学之父”。从事眼科研究40余年,自行设计并获实验和临床成功的“眼球前节移植术”,“巩膜下巩嵌术”和“双瓣巩切术”及“角膜内皮”研究;发现并命名耳穴“视疲穴”,有效率很高。 先后撰写了《反射泪腺的神经支配》、《泪和泪膜》、《泪功能检查》、《泪分泌问题》等近200篇论文,获国家、军队和地方科技成果一至五等奖28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全军科技一等奖各一项);被评为广东省高校七五期间先进科研工作者;1992年获一军医重大科研奖;荣立三等功四次,领导眼科获集体三等功二次;主编了《泪腺病学》、《眼科手术》;参编《眼科新编》、《现代眼科学》、《现代医学疗法》等书。曾任卫生部眼科实验室学术委员、全国、全军泪液学协作组组长、成都军区眼科中心顾问、欧洲泪液学会会员、国际泪液学会会员、国际眼外科学会会员,《泪液学杂志》主编,《眼科研究》、欧洲《泪液学新闻》、《眼科学报》、《眼科新进展》等编委。
生卒年月 1925/01/01 - 1998/01/01
耿贯一(1925-1998) 1943年考入原中央大学医学院。1949年毕业后在天津医学院从事内科临床、流行病学科研及教学工作。 是我国成绩卓著的流行病学专家和医学教育家。1951年他于天津医学院创建了寄生虫学教研室,1957年创建流行病学教研室,是原公共卫生系的创始人及第一、二届系主任。在教学、科研中,他为人师表,治学严谨。对许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因和预防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积极向各级政府领导提出控制吸烟的建议;和王延华等医生首先倡议在中国开展爱眼日活动,后经卫生部等12部委批准设立“全国爱眼日”。他先后四次主编全国统一教材《流行病学》该书曾被全国上百所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生使用。他主编的中文流行病学参考书《流行病学》影响波及海内外,于多家国外图书馆收藏。该书和他的其它几十本著作以及200多篇论文成为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生卒年月 1925/01/01 - 1995/01/01
陆道炎(1925-1955)浙江宁波人,眼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2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并开始在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从事眼科临床工作。曾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第二三届委员、《中华眼科杂志》编委。 我国白内障手术的开创者。1955年设计制造出我国第一台眼底摄影机。1965年开展白内障冷冻森内摘出术,并向全国推广。1974年研制出第一批国产人工晶体。80年代初在国内首次开展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术,使中国进入了眼科显微手术的时代。1990年陆道炎领衔的“非球面视像后房型人工晶体的研究设计、研制和临床应用”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试制成功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还采用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新技术在白内障手术中改变切口后缝线,缩短了手术时间。1991年2月,全国白内障及人工晶状体学组在上海成立,陆道炎担任组长。
生卒年月 1926/01/01 - 2014/01/01
胡天圣(1926-2014)生于湖南桃源,1946 -1950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1955年 毕业。 历任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教授及教授。1980-1982, 作为北京协和医院最早派往北京进修人员之一, 在美国国立眼科研究所( NEINIH)从事白内障基础研究。胡天圣教授成长于协和,临床功底扎实,特别是对于葡萄膜炎、白内障、青光眼的研究具有极深造诣。同时热爱教学工作,治学严谨,授课深入浅出,并率先尝试双语教学。
出生日期 1926/01/01
李恩江(1926-逝世)天津市眼科医院主任医师,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曾发表《青光眼,视网膜电生理》等专业论文12篇,主要从事眼科病理、眼肿瘤和眼底病。近年来,主编《临床眼底病彩色图谱》、《实用眼科病理学》,参与编写《临床眼科实践》、《斜视》等专著,发表论文20余篇,先后获卫生局科技进步奖3项。
出生日期 1926/01/01
唐由之(1926年— ),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先后荣获“全国科技大会先进工作者奖状”、“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曾为毛泽东主席、柬埔寨前首相宾努亲王、朝鲜金日成主席以及印度尼西亚前总统瓦希德等国内外领导人诊治眼病,并发明了白内障针拨套出术和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
出生日期 1926/01/01
武桂芳(1926-逝世)天津市眼科医院主任医师。兼任《眼外伤与职业病》杂志编委。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医疗系。 从事眼科临床40多年,对机械性眼外伤,特别是挫伤的房角改变、挫伤所致的房角改变和眼压的关系,挫伤性低眼压及挫伤性青光眼的研究与治疗有丰富经验。对眼内异物的取出,特别是透明晶体异物的取出有一定专长。不仅能熟练掌握角膜移植和玻璃体切割等高难度手术,而且亦较全面地掌握一般眼科疾病。参加了《眼科临床实践》一书中眼外伤章节的编写工作。
出生日期 1926/01/01
徐宝萃(1926-逝世)1948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历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医院眼科主任;曾任中华眼科学会委员、全国眼屈光学组副组长、黑龙江省眼科学会委员、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哈尔滨市眼科学会主任委员,以及《中华眼科杂志》《实用眼科杂志》等杂志编委和眼屈光专辑常务编委等。 发表了30多篇学术论文,也是最初推动《实用眼科杂志》创办的专家之一。80年代后期,参与了《眼科全书》和《眼屈光学》的编写工作。1965年发表了《关于学生近视发病率的调查》论文,提出了学生近视问题的严重性,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好评70年代,代表性论文从散瞳前后主观验光的结果谈小瞳验光深受同道的赞许。
生卒年月 1927/01/01 - 2013/01/01
曲占魁(1927-2013)主任医师,教授。1951年毕业于沈阳中国医科大学。1953年到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工作。1958年受北京卫生局指派,赴宁夏支边,在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建立了首个眼科专科。创建了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并担任科主任。曾担任宁夏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主任,眼科教研室主任宁夏医药杂志编委。大大推动了宁夏优生优育工作、防盲治盲工作,不断引进了眼底荧光透影,三面锁眼底检查,白内障人工晶体值入,视网脱离复位术等高新诊疗手段,使宁夏眼科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中宁县获得了国家授子的“先进防盲治盲县”的荣誉称号。1985年返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研究所。
出生日期 1927/05/15
沙洛(1927.5.15-),1927年5月生,河南省卫辉市人,中共党员。1942年开始从事我党地下工作,1948年在晋冀鲁豫边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专参加革命工作。1951年山西大学医学院毕业,留校任教并从医。历任山西医科大学眼科学教授兼山西中医学院针灸学教授。1975年奉命筹建山西省眼科医院,1983年任院长,山西眼科主要奠基人之一。1995年离休后创办了自己的沙洛眼科医院。在近视眼治疗方法的研究中,发明了增视器,对近视眼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创立《胚眼囊泡性发育》理念,被选入世界眼科大会宣讲。
出生日期 1928/01/01
刘克非(1928-2013)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曾任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眼科主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眼科专题委员会委员,吉林省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1989年至1993年任吉林省眼病研究中心第一任主任。
生卒年月 1928/01/01 - 1988/01/01
申尊茂(1928-1988)陕西省兰田人,1954年毕业西北医学院眼科专业。眼科主任医师,曾任省医学会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眼科全书》编委及全国多家眼科杂志编委。是全国著名眼科专家,在青光眼诊断和治疗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最早应用自动、静态、定量视野检查法研究青光眼,将青光眼的视野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先后获省级科研成果奖7项,省卫生厅科研成果奖3项,著书7部,在围内外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70余篇,并到日本讲学两次,国内讲学多次。多次荣获省特级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83年,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先进科技工作者,省政府五讲四美标兵。积极参与了中华医学会限科分会青光眼学组的组建工作,于1978年编著出版了我国第一部《青光眼》专著。
出生日期 1928/01/01
宋国祥(1928-),男,主任医师,教授,1928年出生。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此后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工作至今,长期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现任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武警总医院眼眶病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天津总医院、福建医学院协和医院、温州医学院等十余个单位的名誉院长,客座教授,技术顾问等。《中华眼科杂志》、《实用眼科杂志》、《眼科学报》、《眼科新进展》及《医学影像学杂志》等十余个杂志社的副主编、荣誉编委、编委。曾任中华眼科学会常务委员。
生卒年月 1928/01/01 - 2004/01/01
奚渭清(1928-2004)我国著名眼科专家,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原新技术新疗法学组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原医学工程学组主任委员,上海市眼科学会委员和顾问,《临床眼科杂志》名誉主编,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 1954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1956年到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工作,1982年担任眼科主任,眼科教研室主任。在视觉电生理领域做出重大成绩,奚渭清教授毕生为医学默默奉献,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研究生,参与出版了多本眼科界实用工具书,为眼科学做出了杰出贡献。1996年奚渭清教授被英国剑桥大学收入《国际名人录》。
生卒年月 1929/01/01 - 2015/01/01
宋珂(1929-2015)原名宋桂娟,194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11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毕业于第七军医大学,技术六级,少校头衔。 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东北野战军28后方医院医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附属医院外科医生,武汉陆军医院医生,南昌华中医学校医生,于北京同仁医院和协和医院进修后任重庆西南医院眼科军医。第七军医大毕业后任第七军医大学眼科主治军医,第三军医大学附一院眼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眼科学教研室主任。曾参加过辽沈和平津战役。荣立二等功1次,1955年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勋章。 宋珂一生致力于医疗临床,教学,教研工作,尤其是眼科学玻璃体,对高难度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脱离眼底病治疗从不放弃,荣获全国眼底病科技成果三等奖。
生卒年月 1929/01/01 - 2016/01/01
王光璐(1929-2016)新中国成立之初进入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学习。1956年来到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工作,在同仁医院悬壶济世、授业解惑60年,勤勉敬业治病救人,孜孜不倦著书立说,其步履不仅是同仁医院眼底病专业走过的足迹,其历程更是同仁医院眼底病事业发展进步的缩影。 在院工作期间,开展了眼底疾病影像诊断、眼底疾病的激光和手术治疗,促进了同仁医院眼底病专业的发展。先后在国内外发表眼底疾病专业方面的论文百余篇,主编有《眼底病诊断图诺》及(OCT眼底病诊断图谱)荣获市局级成果奖12项,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