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年月 1902/01/01 - 1975/01/01
张福星(1902-1975),眼科学专家,一级教授。1929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同年赴美国留学。曾任附属一院眼科主任、副院长、解放军总医院外科部主任兼眼科主任,是中国眼科学领域开拓者之一。
生卒年月 1924/01/01 - 2015/01/01
张汗承(1924-2015)安徽绩溪人,教授,主任医师。被誉为“泪液学之父”。从事眼科研究40余年,自行设计并获实验和临床成功的“眼球前节移植术”,“巩膜下巩嵌术”和“双瓣巩切术”及“角膜内皮”研究;发现并命名耳穴“视疲穴”,有效率很高。 先后撰写了《反射泪腺的神经支配》、《泪和泪膜》、《泪功能检查》、《泪分泌问题》等近200篇论文,获国家、军队和地方科技成果一至五等奖28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全军科技一等奖各一项);被评为广东省高校七五期间先进科研工作者;1992年获一军医重大科研奖;荣立三等功四次,领导眼科获集体三等功二次;主编了《泪腺病学》、《眼科手术》;参编《眼科新编》、《现代眼科学》、《现代医学疗法》等书。曾任卫生部眼科实验室学术委员、全国、全军泪液学协作组组长、成都军区眼科中心顾问、欧洲泪液学会会员、国际泪液学会会员、国际眼外科学会会员,《泪液学杂志》主编,《眼科研究》、欧洲《泪液学新闻》、《眼科学报》、《眼科新进展》等编委。
出生日期 1970/01/01
张惠蓉,女,中华眼科学会眼底病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华眼科学会新技术新疗法学组副主任委员,美国杂志名誉编委等。曾担任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主任,副主任32年。北医三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北京市眼科会诊中心专家及《中华眼科杂志》,《中华眼底病杂志》等9种杂志编委.历任中华眼科学会第4﹑5﹑6届常委,北京市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
生卒年月 1921/01/01 - 2014/01/01
张敬娥(1921-2014)1945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1946年起任华西大学医学院眼科助教、讲师,1950年任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治医师、1955年担任副主任,其后任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副所长。 张敬娥在眼科学术研究上造诣颇深,几十年来,曾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北京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眼科学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华医学会《中华眼科杂志》编委、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眼科专题委员会委员、外院硕士、博士后研究生学位鉴定委员、北京残疾人协会委员等多项社会职务。
生卒年月 1906/01/01 - 1980/01/01
辽宁省新民县人,中共党员,眼科教授。曾任湖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眼科主任及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全国眼科学会委员、湖南省眼科学会分会首任主任委员。1929年毕业于辽宁医学院,毕业后随高文翰教授从事眼科专业。日军侵占东北后,他携妻儿到南方工作,1940年到湘雅医院眼科任教。1954年,他开展总结手术治疗视网膜脱离病案分析与讨论,采用电透热法,发表在《中华眼科杂志》上,引起很大反响,1956年,全国风行一时推行平流电治疗屈光不正,张教授根据当时情况,周密设计,亲临指导,采用各种方法治疗一大批患者,但发现90%以上效果不佳,研究论文发表后平息了这场风波,指导编写了第一版《临床实用眼科学》。
生卒年月 1921/01/01 - 1996/01/01
张普云(1921-1996)山东莱州(原接县)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1946年在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同年转至山东省立医院工作。曾任山东医学院眼科讲师、教授、教研室主任,山东省立医院眼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曾任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次全国妇女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第三、四届委员,《中华眼科杂志》荣誉编委,山东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第四、五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1993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在青光眼、白内障、眼肌病专业领域有较深的学术造诣。代表著作有《中国现代医学——白内障、青光眼》(中英文版)、《儿科手册》(小儿眼病章节),4次参加编写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眼科学》。
出生日期 1970/01/01
张士元,男,自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眼科临床医疗及研究工作,具有丰富的眼科基础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经验,长于眼底病的诊治。60年代收集典型及特殊眼底病变资料并绘制眼底病变图象200多幅,为合著的《眼底病》一书积累了丰富的资料。60至70年代专题观察研究了眼内非磁性异物取出及异体玻璃体植换治疗玻璃体出血手术技术。80年代负责制定了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之视力残疾标准、调查方案及资料的总结。1988年起连选连任三届中华眼科学会主任委员。1995年主持召开了第二届国际眼科学术大会,现任WHO专家咨询委员,享受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政府特殊津贴,获亚太地区眼科学会荣誉奖,获多项科技进步奖,连续5年获市科委改革与发展奖,参与编著专著6部,发表论文20余篇。
生卒年月 1920/01/01 - 2011/01/01
张淑芳(1920-2011)194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1946年进同仁医院眼科工作。曾任眼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曾长期受聘于中央保健局,为高级领导做医疗保健工作,是中央保健局极有声誉的资深专家;曾为毛泽东主席以及多位老一辈国家领导人诊治眼疾,也曾多次为友好国家领袖如金日成主席、胡志明主席以及其他国家高级领导人诊治或手术治疗眼病。
生卒年月 1901/01/01 - 1982/01/01
张文山(1901-1982),我国知名眼科教授和有造诣的青光眼专家。湖南长沙人。先入湖南湘雅医学院,后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1929年毕业。 曾任青岛信义医院、重庆中央医院、南京中央医院主治医师。1947-1948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1948年回国,任佛山循道医院眼科主任。1951年后,历任第一军医大学、吉林医科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教授。对青光眼有研究,是前房角镜检查法在我国应用的引进者。在国内首先将前房角镜检查技术用于临床。 在大江南北讲学,培训、推广青光眼前房角镜检查应用技术。参与编写毕华德主编的《眼科全书》第一卷,撰有《原发性进行性虹膜萎缩》等论文。
出生日期 1920/01/01
张效房,郑州大学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20年10月出生于河南开封,男,回族,中共党员。曾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委员和常委、眼科学会眼外伤职业眼病学组组长及名誉组长、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常务理事及名誉副会长、河南省分会眼科学会主任委员及名誉主任委员、世界眼科基金会中国分会会长、《J .Ocular Trauma》(美国)杂志编委等。从事眼科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至今已60年。张效房是我国眼内异物研究的奠基人和眼外伤专业的学术带头人。1955年以来,张效房在眼内异物定位和摘出方面有38项发明和改进,被认为是我国对国际眼科学事业的两大贡献之一。至今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3项,国家专利1项,参编其他重要著作22部,其中主编《眼内异物的定位与摘出》《机械性眼外伤》《眼科学》《新编临床眼科学》《眼外伤学》等7部,发表和宣读科技论文248篇,其中180篇为第一作者。
生卒年月 1914/01/01 - 1990/01/01
张晓楼(1914-1990),国际著名眼科专家、医学博士,北京同仁医院老院长,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得主。1940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46年后,历任北京同仁医院主治医师、眼科主任、副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第二医学院教授,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研究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常务理事,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常委,世界卫生组织防盲咨询组成员。1981年获国际沙眼防治组织沙眼金质奖章。译有《盖氏眼科学》。主编有《眼底病》。
生卒年月 1898/01/01 - 1960/01/01
张锡祺(1898-1960),福建惠安人。青少年时期,在日本半工半读,1925年毕业于千叶医科大学。1927年在台湾开设光华眼科医院,积极参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斗争。1930年回到上海,创办上海光华眼科医院。 抗战胜利后,任东南医学院院长。1949年底东南医学院迁至安徽,他把光华眼科医院和另一所分院的全部财产捐献国家,于1951年应邀出任安徽医学院院长。上世纪50年代初被评为一级教授。1956年11月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1958年10月在农工党安徽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农工党安徽省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七届农工党中央委员。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第一、二届安徽省人大代表,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委员。还曾担任过中科院安徽分院副院长。有《眼底病图谱》等著作及论文存世。
出生日期 1970/01/01
张尧贞,北京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1950年6月上海同德医学院毕业。1956年6月到北京医院眼科工作。迄今,从事干部眼科眼科医疗保健工作。擅长老年眼病(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的诊治。曾任中华眼科学会委员、中华杂志编委、中华眼科学会白内障学组委员。现为名誉编委。
生卒年月 1923/01/01 - 2009/01/01
章应华(1923-2009)教授为我国杰出眼科专家,曾任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眼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肌组委员、眼屈光学组顾问,2013年获中华眼科学会西部贡献奖,是陕西省及西北地区斜视与小儿眼科的奠基人之一。
生卒年月 1913/01/01 - 2006/01/01
我国眼底病外科的先驱,视网膜脱离手术和研究的创始者和奠基人,号称东方一只眼的国内外著名眼科专家,上海第一人民医院眼科的创始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卫技一等2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终身教授,归国华侨。1934年毕业于陆军军医学校。曾留学奥地利、德国、匈牙利。1939年获奥地利茵士布鲁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944年回国。曾任江苏医学院教授、上海公济医院眼科主任。建国后,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主任。1970年把国外的巩膜缩短术改进为巩膜外加压术和环扎术,使视网膜脱防的手术治愈率提高到88%。主编有《眼科手术学》等。
出生日期 1944/01/01
赵家良,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教授。他于1970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81 年毕业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医学硕士学位。他曾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和美国南加州大学Doheny眼科研究所.日本名古屋病院学习四年半。主要专长为青光眼,同时在眼病流行病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1年起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眼科研究中心主任,2002~2005年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主任。赵家良于1996年起任第六届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委员会,2000年后他担任第七届,第八届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主任委员、防盲学组组长,2001年起担任中华眼科杂志总编辑。此外,还于2003年起担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康复协会副理事长,2002年起担任中国医师协会理事,2005年起担任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会长。2004年他当选为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为亚太眼科学会理事会理事,2006年当选为国际眼科理事会理事。赵家良获得国内外多项奖励,1987 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获Carl Kupfer国际防盲奖,2002 年获亚洲太平洋地区白内障屈光手术学会杰出成就奖,2003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眼科学会奖.2005年获中华眼科杰出成就奖, 2007年获亚太眼科学会Arthur Lim奖。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专家。获医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眼科工作。先后任主治医师、助理研究员、副主任医师,1994年4月晋升为主任医师,1994年5月起担任眼科副主任的工作。
赵堪兴教授,先后毕业于天津医学院医学系和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指导教师。曾留学日本。担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第七、八届副主任委员。第九届候任主任委员,第十届主任委员,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候任会长,亚太斜视与小儿眼科学会副主席,亚太眼科学会理事会理事,亚太眼科学会斜视与小儿眼科亚专业代表,国际斜视与小儿眼科协会筹委会专家,亚太眼科杂志副主编。2010年6月当选国际眼科学科学院(AOI)院士。担任天津医学会常委、天津市眼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实验眼科杂志》副总编辑。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1993.3-2009.7任天津市眼科医院院长、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院长,1997.4-2007.11任天津医科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世界眼科联盟(ICO)理事会理事、中国代表。
生卒年月 1918/01/01 - 2010/01/01
郑效蕙教授是兰州大学眼科学学科创始人,甘肃省眼科事业的奠基人。1956年郑效蕙教授响应国家号召离开武汉同济大学,支援大西北来到兰州大学医院任教,开展眼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 郑效蕙教授是我国神经眼科的开拓者,她与韩哲生教授(原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院长、神经外科教授)合著了我国最早的《神经眼科学》专著,并撰写多本眼科学教材,带领甘肃省眼科医务人员开展卓有成效的防盲致盲工作,为甘肃现代眼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生卒年月 1896/01/01 - 1978/01/01
先后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上海医学院任眼科主任、教授、教务主任等职。解放后,历任上海市卫生局眼科顾问、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眼科主任、上海市卫生干部进修学院院长、上海市医学专科学校校长、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副会长、《中华眼科杂志》副总编辑等职。并被选为全国第四、五届政协委员、上海市第二、三、四届人民代表。周氏是国内现代眼科学奠基人之一。早在民国26年当选为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主任委员,负责编辑《中华医学杂志》,审定《眼科名词汇》,并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著,于眼科界颇具影响。在国内外医学界享有较高声誉。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工作时,首创角膜移植先例。
生卒年月 1921/01/01 - 2001/01/01
周文炳(1921-2001)1947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系。1956~1959年在广州中山医学院获硕士学位,历任中山医科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著名青光眼专家、全国青光服学组创始人。1978年担任全国青光眼协作组(现中华医学会银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组长。自1981年始,先后组织了第6次全国青光眼学术交流会及第5次临床和科研工作经验交流会,组织国内专家制定了我国原发性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标准,提出了两类原发性青光眼的不同激发试验。由此推动了我国青光眼研究深入发展,主编了《临床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等专著。